作为福建民居中的瑰宝,土楼因其独特的造型闻名于世。记者从温州大学获悉,该校建筑系48名学生通过实地测绘、画图、制作模型等方式,将福建塔下村的14座土楼与1座宗祠按照1:200的比例“搬”回到了温州。在本月22日举行的2018温州国际时尚文博会上,市民朋友就可以零距离接触到这些精心制作的迷你版土楼。
48名学生花4个多月“建”土楼
塔下村位于漳州市南靖县书洋镇,温大建筑工程学院2014级建筑学的48名学生,在这里度过了难忘的一个暑假。
“我们全班出动,对村里的土楼进行数据测绘,部分同学直接住在村民家的土楼里。”活动参与者之一的学生林晨告诉记者,他们测绘的内容包括塔下村总平面、沿溪两侧的14座土楼与1座宗祠,总占地面积达到1.6万平方米。“立面的长宽高、门窗的位置、屋顶的高度等数据,都是需要测绘的,我们通过手绘图纸的方式把测绘一手数据记录下来。”
林晨回忆说,每天完成测绘任务之余,小伙伴们还会跟土楼里的村民交谈,畅聊关于塔下村与土楼的一切,大到村落的历史、土楼的结构与用材、建筑的演变等,小到当地村民的生活习惯、脾性观念以及他们每日爱喝的茶与酒的做法等。
有了原始数据后,学生们又通过CAD、PS、草图大师(SU)等电脑制图软件进行了平面图、立面图的绘制,最后再根据立体模型,开始搭建实物模型。值得关注的是,相较以往侧重于建筑单体的测绘方式,本次测绘实践活动更加注重建筑之间的空间联系,以及整体风貌的记录与表达。
“这是我第一次参与测绘这么大的一项工程,过程中有矛盾、有痛苦,更有汗水和数不清的蚊子包,挺不容易的!”实地走访、画图、制作模型……经过了长达4个多月的努力,林晨等人终于成功收获实践成果:1个1:200的村落模型、5个1:100的单体建筑模型以及图纸、长卷、3D动画模型等多个作品。
实物模型均由硬纸板与木板等材质搭建而成,学生们像搭积木一般,一块块、一片片完成了组装搭建。记者看到,与村落全貌模型不同,单体建筑模型还采用剖面形式,对土楼的内部结构做了切面展示,让人能一目了然看到土楼的“内脏”。
温州大学建筑系副主任刘集成,是此次测绘实践活动的带队指导老师。他透露,往年温大建筑系也曾开展过类似的实践活动,去年,他对实践课程进行了“小改革”:不要求学生简单提交一份实践报告,而是需要参与完成塔下村的整体测绘工作,这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做了进一步的要求。
刘集成表示,古建筑测绘是建筑学实践课程中的重要环节,对于认识中华传统建筑文化与理解传统建筑的营造技术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挖掘传统建筑空间的深层美学与社会经济意义,更具有现实的考量。“今年,温大建筑系会把目光放在浙南地区,因为温州以及周边同样有着极为丰富与美好的传统建筑和村落风貌。”
公开资料显示,塔下村是首批15个中国景观村落之一,被誉为“闽南周庄”。刘集成说,塔下村土楼沿溪而建,形态丰富,有常见的方形、圆形土楼,还有围裙形、曲尺形土楼,最独特的是还有单院式土木、砖木结构的土楼与溪谷腹地的土楼,形成大楼带小楼、高低错落布局的奇妙景观,且村内溪流呈S型,极具美感,因此在众多的村落中最终选定了塔下村作为测绘对象。
这批精心制作的土楼实物模型曾在温州大学内进行展览,得到了参观观众的一致赞扬。